不晓得“青萍之末”是什么意思......

感谢的付出。我也对为何儒家在中央集权的社会收到推崇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的理解可能较为浅薄,写出以做交流。第一,儒家提倡的宗法制,是一个很好的民众管理制度,它把天下臣民约束在在以血缘宗法这条准绳上,便于大一统的社会进行管理,这个儒家提倡的宗法可以用“礼”用“孝”来概括,这是微观上的,而这正好与秦汉之后的法家提倡的“弱民”思想相统一,弱民思想本来也是一套管理民众的方法论,但它过于直白,不如儒家的“孝、礼”更合人性;第二,秦汉创立的中央集权其实始于战国秦国时候的商鞅变法,《商君书》就是一部大集权的理论+实践的教科书,到了西汉,由于汉王朝政权是在推翻所谓的“秦暴政”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大批儒生就会以恢复周礼而进去当时的政治圈层,董仲舒就是这样被汉武帝接纳的,然而刘邦作为秦是地方的官吏,他是知道也是十分渴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然而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合理合法性,他也不得不做出分封刘姓诸侯的历史倒流之做法,否则他就会被天下人认为:你既然推翻秦朝,为何却要承接秦制,这是不臣之举,所以自己的政权就会收到合法性与否的质疑。因此,汉初,实行的就是分封制,到了七王之乱及汉武帝时期,才慢慢将分封制一点点过度为中央集权,因为儒家提倡的宗法制是很好的维系社会关系的制度,因此,汉朝在破分封立郡县的同时,保留了儒家的官学地位。
第三,中国人自古就有“法先王”的传统,就是一个人牛逼与否,大多得到了他死后才能被确定。白塔山公墓所以孔子的地位也只能在春秋战国这个大争之世之后才被确认。个人的浅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谅解。
突然想起了现在的一个例子:为何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多的仪式,简单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而靠大量小团队聚合而成的直销/微商,就要不断的聚会/培训/嘉奖/团建。这可能是因为,直销模式是一个回到了“封建”的组织模式,大家都各自独立,各自为王,不像大公司那样“中央集权”。
天啊,题目都需要百度,我真的好没有文化,不晓得“青萍之末”是什么意思......
青萍之末: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者是谣言的产生。 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的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出自楚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然而这里 熊大 题为“左传的青萍之末”正如他文末所说#飘风起于青萍,只要读通左传,将“青萍之末”追溯清楚,就很容易对后来的历史生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指的左传的起源之根,即该书所处的真实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我也是豁然开朗了。
老师早:
在宋代以前,尤其是在汉代,儒家的经典是五经,不是四书。孔子追求的理想,在五经里面有记载。白塔山公墓电话重点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但后世所传周礼,据说是伪书,或是综合上代所传周礼与后世想象的杂合。(这个我看老师列为书单,期待后期详解)最后看的是礼记,记载仪礼,主要是士大夫家庭和人际交往的礼仪。其中两篇,大学,和中庸,后来被抽出来了。至于论语,是孔子言行记载。过去不被认为是重点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周礼被定为伪书,而且人们发现那些东西,很难被直接复制到现在实行。五经,主要是西周先王遗迹,虽然孔子力主,但是后世实在难以效仿。毕竟时代久远,人们更需要原则性的东西,来指导现实生活,于是论语里面,净是原则性的东西。西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实际上,原始儒学(孔子)主张的西周之礼,是封建制,而西汉以来,继承的实际上是法家创立的郡县制。所以,到了西汉,已经是儒家的精神(魂),与法家的制度的合体。以后历代,都沿着法家思路,不断加强制度建构,这是基于现实需要所以,是儒法合体。另,实际上儒家的背后还有个道家藏在里面。所以,实际上是道,儒,法,三合一。纵观史书我认为所有的统治,都有两个极个是靠权威统治:你说得对,大家自愿服从。还有一个是靠权:用威逼利诱的。